首页 在南师 游在南师

文章来源:网络

Aa

走进随园,四季的花草浸透着历史的浓郁,古色古香的建筑掩映在屋前道旁的古木间,让每一帧画面的记录都透出诗情画意。而在这份自然美和古典美的完美结合之下,更有岁月的积淀,和那些不为人知的过往,留存在校园内金陵女子大学时期以来的特色建筑群中,历经百年变迁,伴着人来人往、花开花落。揭开历史层层的封印,能看到的不仅是沧桑与底蕴,还有书墨的性灵与温情。

历史的印记

随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他于清凉山附近建造了这座当时江南最大的园林,据说,这也是《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原型。在几经转手后,它由大诗人袁枚命名并沿用至今。袁枚世称随园先生。自三十三岁辞官后,他在此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著述,著有《随园诗话》、《随园食单》等著作。袁枚发现人才,奖掖后进,为当时诗坛所宗;而他招收女弟子,也首开女子教育之先河。袁枚是个重视生活情趣的人,购得随园后,加以整治,由于是“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因此称为“随园”。

袁枚在《杂兴诗》描写随园景致:“造屋不嫌小,开池不嫌多;屋小不遮山,池多不妨荷。游鱼长一尺,白日跳清波;知我爱荷花,未敢张网罗。”如此诗情画意,令人向往。每逢佳日,游人如织,袁枚亦任其往来,不加管制,更在门联上写道:“放鹤去寻山鸟客,任人来看四时花。”民国时期,金陵女子大学因发展需要选址随园建设新校区,时任校长的德本康夫人主张新校园的建筑形式应为中国传统风格。1918年,特邀美国著名建筑师墨菲和中国著名建筑师吕彦直共同设计,1923年正式建成,同年7月搬迁至此。由此,随园便开始了她新的角色。

墨菲在中国设计了许多著名建筑,与金女大同期规划设计的另一所学校则是北京大学主校园——燕园。而吕彦直作为民国时期闻名的建筑师,也是中山陵的总设计师。二人中西合璧,强强联手,金陵女子大学建筑群成为古典与文明碰撞出的艺术火花。

1923年建成时,校园中有六幢宫殿式的建筑,它们分别是会议楼(100号楼)、科学馆(200号楼)、文学馆(300号楼)及三幢学生宿舍(400号楼、500号楼、600号楼)。1924年,又建成了一幢学生宿舍(700号楼)。1934年,建成了图书馆和大礼堂。

1954年,学校的规模逐渐扩大,为继续保持金陵女子大学的仿古宫殿式大屋顶建筑风格,时任南京师范学院院长,著名教育家陈鹤琴专门邀请建筑学家梁思成参与设计,按原校园建筑风格建造了南北对称的三层仿古大屋顶教学楼——南大楼(数理馆)、北大楼(文史地馆)和中大楼。到20世纪80年代,建筑领域掀起第三次复古思潮,随园校区在这一时期新增12号楼(信息技术楼)、15号楼(幼教楼)。

金女大民国建筑群的三段建设时期,恰逢20世纪初期“中国固有式建筑”、建国初期“民族形式”和20世纪80年代“传统建筑形式”三次复古思潮。虽然历经不同的建筑师,但是尊重了中国固有式建筑风格,整齐协调、古朴统一。不仅为其赢得“东方最美丽的校园”之美誉,同时也具有较高的社会历史价值、文化艺术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金女大建筑群旧址,在1992年3月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10月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空间的传奇

金女大民国建筑群是中国传统宫殿格局与美国近代校园空间格局相融合的典型校园,到处可见中西合璧的独特魅力与韵味。红墙绿瓦,冬暖夏凉;雕梁画栋,古味留香。除了楼宇间百年沉淀的历史,亦充满建筑本身的特色和人性化的设计。

在当时的构建里,整个校园建筑充分利用自然地形,以宽阔的大草坪为中心,按照东西向的轴线布置,布局工整,平面对称。造型均是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风格,而建筑材料和结构则采用了西方先进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物之间以中国古典式外廊相连接,中西方建筑风格在这里达到了有机的统一。

从校门口步入校园,便如踏入宫殿一般,建筑的古韵让人忘记时间的流逝。道旁两排高大的法桐,为校园添上几分生机与温情。隔着大草坪,映入眼帘的是随园的标志性建筑——100号楼,它已成为南京师范大学校徽重要组成部分,象征着学校的百年芳华。100号楼作为主楼,为矩形建筑,正对大门,一楼主要为交谊室、会议室和办公室等;二楼是健身房、室内运动场等。基于运动安全等特殊需要,二楼的木窗均采用蜂窝式的密集格子的设计,既有人本关怀,兼具古典韵味。

当年,站在100号楼远眺,远处的紫金山隐约可见。如今,已被高楼大厦所取代。

200号楼则是原金陵女子大学的科学馆和教学楼,现在是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办公楼所在地。它是中国宫殿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在建筑史上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200号楼和300号楼分别在100号楼的两侧,掩于主干道两旁郁郁葱葱的树木之中,楼旁的对称种植的4株百年银杏,每到秋季满树金黄,在古建筑的衬托下,如梦似幻,吸引着众多游人驻足观赏。楼旁两侧的四棵水杉,则是1954年南京师范学院生物系第一届毕业生种下,如今依旧挺立,生机盎然。300号楼建成时是文学馆,也是金女大的教室和老师办公的地方。1943年日军侵占南京校园期间,在楼顶搭建了瞭望台,成为如今我们所见的模样。楼前建校时栽种的雪松,郁郁苍苍,见证了那一段历史沧桑。

400号、500号、600号、700号楼是当时的学生宿舍楼,分布在校园南北两侧,400和600号楼在南侧,500和700号楼在北侧。四幢宿舍楼均为东西向,这种朝向能使学生房间总能晒到太阳。每栋宿舍楼都设有生活辅导员教师住房和休息室,休息室内有期刊、座椅,可供饭前休息交流,也可开茶话会等。处处以人为本的设计,体现着教育者的人文关怀。

1933年落成的大礼堂,位于200号楼东侧并与之垂直,中间以走廊连接,目前为随园音乐厅。对面的华夏图书馆系同年落成,为学校图书馆和行政办公室,位于300号楼东侧并与之垂直,中间也以走廊连接。这两栋建筑完全是钢筋水泥结构,人称“不怕火烧的楼”。地板则铺以方块软橡木,为的是人在上面走动没有声音,这是为“音乐楼”和“图书馆”需要安静的特殊要求设计的。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更是凝固的音乐。当我们走进这两栋楼宇时,扑面而来的浓郁历史蕴味,和耳畔传来的悠扬乐声,似乎在悄然诉说着这所百年校园的流金岁月。

穿过长廊,再向里行走,便能看到50年代建成的南大楼、北大楼、中大楼三大建筑,它们延续了青石基座、红柱黄墙、歇山顶大屋顶的三段式中国古典建筑形制。檐下继续沿用混凝土房子的斗拱,斗拱和梁枋的彩画细部更加精致,且修正了30年代固有式建筑斗拱与柱子没有对齐的瑕疵。立面的窗户相对简化,没有繁复的古典隔窗装饰。主入口没有了披檐的强化,用相对欧式的线脚限定入口区域,并配以门簪、抱鼓石、雀替等中国古典建筑元素装饰。80年代建造的12号楼(信息技术楼)、15号楼(幼教楼),也继续延续了青石基座、红柱黄墙、歇山顶大屋顶的三段式中国古典建筑形制,只是装饰更加简化。

如今,沐浴着百年风雨阳光,14栋建筑被完好地保存,依然在古树名木、绿荫曲径间古朴而又华丽,伴着四时更迭却未曾间断的芬芳与书页翻动的声响,美丽优雅,恬静端庄。

随园的民国建筑古典端庄,校园的园林绿化也蕴涵含着传统雅致。据了解,随园的绿化率历史最高时期曾达到77%,绿化木本种类达180余种,6000多株。校内古树名木众多,其中有一些被南京市列为重点保护树木。如多姿多态、虬枝古干的雪松;粗壮高大,绿茵如盖的枫杨;古朴苍劲,雄浑有力的银杏,高大挺拔,姿态雄伟的水杉等,这些古树名木与规则布局的古典建筑交互辉映,构成了随园独特的校园景观。

校园绿化设计围绕古典建筑采取了规则式种植和自然式种植相融合。规则式种植主要是以校园轴线布局为参照,力求工整对称。如100号两侧的水杉,200号、300号楼西侧的银杏、主干道路两侧的法国梧桐、龙柏等。在主要建筑周围的绿化种植,则采取传统式园林种植方式,有孤植、对植、丛植等。以德风园为例,孔子像后直立挺拔的雪松,临水斜种的“朴树”、错落有致的“溲疏”,四季常绿的“白皮松”、姿态潇洒,树皮斑驳的“榔榆”等等,看似随意,实则布局精妙、移步换景,展示出中国特有的传统园林式雅致风格。

随园四季有景。春天,新芽初成,琼花、玉兰争奇斗艳,姹紫嫣红;夏天,水杉、龙柏枝繁叶茂,满眼苍翠。秋天,桂花飘香、银杏飞舞,满地金黄。冬天,腊梅盛开、雪松挺立,生机盎然。 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春有花、夏有阴、秋有果、冬有青”的美景,更传递着表象之外含蓄温婉的传统文化意境之美。

人文的气息

金陵百年,厚生毓芳。金女大作为中国长江流域第一所女子大学,培养了千名毕业生,被誉为“999朵玫瑰”,成为当时社会各领域的女性精英代表,成就了中国近代教育的一段辉煌。金女大首任中国校长吴贻芳,在其担任金女大校长二十多年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女子高等教育思想及“厚生”人文精神。


百年后的今天,当书声依旧琅琅,大草坪上阳光普照,学子游人行走于长廊,一场场学术交流会、学生话剧表演也如火如荼的开展,在这静谧与热闹中,我们仿佛也能看见往昔岁月里的模样。

在大草坪上,金女大学子曾在此进行体态训练、翩翩起舞;安静的图书馆里,书页偶尔翻动的声响;音乐厅内,她们不仅是表演者,也是观赏者;体育馆(100号楼)里,记录着她们在旱冰、体操等各类新兴运动项目中的飒爽英姿;100号一楼社交厅(现迎宾室)专门隔成的多个半封闭“恋人专室”内,留下了恋人们促膝而谈的身影。开放包容的文明新风,一时传为佳话。

在校园里,她们亲自植树、种花,成就校区内的苍松翠柏,鸟戏蝉鸣。她们的生活丰富而精彩,有校庆日、返校日,还有每年5月1日要举行五朔节花柱舞舞会。舞会上,女孩子们穿着具有各国风情的华丽衣服,在操场上围着花柱舞蹈,而且还要选出“五月皇后”。可见,建筑所带来的中西合璧的魅力亦展现在文化之中。

同时,这座风雅之园也是历史的见证者。当战火向南京袭来,无可避免地,这些建筑群也陪伴整个金陵城承受着疼痛与耻辱。国民政府下令撤退,金女大师生被迫流亡内地,校园里朝夕陪伴她们的一草一木和这些建筑,则坚守在这座失落的城市。时任代理校长的魏特琳女士,于1937年南京沦陷前夕,先后四次拒绝美国大使馆的撤离要求,作为学校留守负责人,她制作了一面巨大的美国国旗铺在校园的草坪上,以此挡住前来侵犯的日本兵。

南京大屠杀期间,这里作为难民所收容了万名难民。当时的校园并不大,但却无疑是黑暗中的一丝烛光,带给深陷绝望的南京人以生的希望。便是这些浸染着书墨气息的建筑承载着佑护生命的重任,在日据抗战时期作为南京的安全区,保护了众多无辜难民在侵略的战火中得以生存下来,成为南京近代史重要的记忆场所。

“人生的目的,不光是为自己活着,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帮助他人和社会,这样不但有益于别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而更加丰满。”

在“厚生”精神的引领下,美丽的随园校区留下了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名家大师的身影和足迹。陈鹤琴、高觉敷、唐圭璋、傅抱石、陈邦杰、陈洪、吴作人、李旭旦、徐复、孙望等专家学者在此潜心耕耘、著书立说、培育后学,他们的名字如同耀眼星光在高等教育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今天,当我们再次推开木门,踏着石阶,经过长廊,望向那些包孕中西之美的民国建筑,依稀能感受到赤胆忠心的爱国热忱、雪中送炭的脉脉温情,以及深厚隽永的“厚生”精神。而这种精神力量随着岁月沉淀,已悄然融入每位南师人的血脉之中,历久弥新,源远流长。

放眼四望,民国建筑群旁新修缮的德风园溪水潺潺,诗意盎然;刚出新的原化学实验楼、新传楼等现代楼宇焕然一新,正以一种独特的全新风貌融入于民国建筑整体风格之中。

它们在为随园校区增添新风景的同时,也向世人展示出南师大在加快建设“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大学”的征途中,所焕发的勃勃生机与希望。

邮编

210023

 

 

地址

南京市文苑路1号

 

 

南京师范大学版权所有

苏ICP备05007121号-4